今年3·15晚会曝光了多个行业乱象,其中通信行业因AI骚扰电话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。调查发现,许多外呼公司通过虚拟运营商购买“小号”(以16、17开头),这些号码没有实体手机卡,也无需实名认证,并能借助AI机器人实现全天候自动外呼。同时,部分外呼系统利用“打显技术”将电话号码伪装成本地号码,诱使用户接听,并通过预设关键词触发话术,使通话效果越来越接近真人。

虚拟运营商没有自己的网络设施,它们从基础电信运营商处批量购买资源,以“灵活低价”为卖点开展通信业务,相当于“二房东”。为了降低成本,一些虚拟运营商甚至默许“免实名批量开卡”,并提供“企业白名单”以规避审查,导致大量未实名“小号”流入黑色产业链,成为电销产业链中的“帮凶”。
曝光后,工信部迅速采取行动,责令基础电信运营商关闭违规线路,并督促互联网平台清理违法推广信息。有关部门还对虚拟运营商和电话呼叫中心展开了核查,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。基础电信运营商则第一时间开展自查,对问题进行迅速整治,同时加强源头治理,管控电话营销业务,切实保护用户合法权益。

需要指出的是,虚拟运营商实名制落实不到位是问题根源,而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救灾、乡村振兴、反诈等社会责任领域均做出了巨大贡献,其在行业乱象中不应成为替罪羊。只有加强合规经营、严控违规行为,整个通信行业才能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。
本文转载自::通信瞭望